減水劑的發展歷史
歸類:減水劑 查看減水劑相關產品

20世紀30年代,人們發現在混凝土中摻入亞硫酸鹽紙漿廢液之后,能改善拌合物的和易性,強度和耐久性也能得到提高。1935年,美國的e. w.sc ripture首先研制成以木質素磺酸鹽為主要成分的減水劑,1937年獲得}s},五十年代,在美國滑;炷、大壩混凝土和冬季施工混凝土中得到大量使用。1962年日本花王石堿公司服部健一等,首先研制成以r一茶磺酸甲醛縮合物鈉鹽為主要成分的減水劑,簡稱茶系減水劑。這類減水劑具有減水率高的特點,適宜于制備高強(抗壓強度達100 mpa)或坍落度可達20〔二以上混凝土。隨后1964年聯邦德國研究成功磺化三聚氰胺甲醛樹脂減水劑,該類減水劑與茶系減水劑同樣具有減水率高、早強效果好、低引氣量等特點,同時對蒸養混凝土制品和鋁酸鹽(主要為c3a)含量高的水泥制品適應性較好,能制備高強或大流動性混凝土。德國由此發明了流態混凝土,使混凝土由原來的人工澆注或吊罐澆注發展為泵送施工,節省人力,提高工效,質量,消除噪音,使混凝土技術水平與施工水平有了極大的飛躍。
由于減水劑對混凝土改性方面的重要貢獻,它的應用成為繼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之后,混凝土發展史上第三次重大突破。以減水劑的研制和應用為標志,使混凝土技術進入由塑性、干硬性到流態化的第三代。
90年代初,美國首次提出高性能混凝土(hpc)的概念,即要求混凝土具有高強度、高流動性、高耐久性等性能,高性能混凝土對減水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要求高性能減水劑具有減水率高、大流動度和坍落度經時損失小等特點。一些新型減水劑得了迅速的開發和應用,如聚羧酸系、氨基磺酸系減水劑。 [13]
我國外加劑的起步較國外稍晚,但是發展迅速,20世紀50年代開始木質素磺酸鹽和引氣劑的研究和應用;到70年代以后,茶系減水劑、蔥系減水劑等都有了自主研發的產品;90年代后期,改性三聚氰胺、氨基磺酸鹽、脂肪族減水劑快速發展;2006年以來,在高速鐵路建設的帶動下,聚羧酸系高性能減水劑也獲得了快速的發展。減水劑促進了我國混凝土新技術的發展,促進了工業副產品在膠凝材料系統中的應用,已經逐步成為混凝土必不可少的材料。
本頁網址:http://m.hbjichuan.com/html/baike1323.html
推薦查看:
減水劑相關產品信息,
減水劑相關供應信息,
減水劑相關招商信息
聲明提示:
本頁信息(文字、圖片等資源)由用戶自行發布,若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,我們將迅速對信息進行核實處理。